
就在联合国最近一次反恐会议上,中国代表耿爽的话一出,就把问题点明了:主张将“俾路支解放武装”列入制裁名单。这个提议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时机成熟后的果断之举。该组织早已超出“地方武装”的范畴,屡次制造爆炸、袭击甚至针对中国使领馆和在巴基斯坦的中国项目下手,其行为明显具有恐怖性质,不能再被模糊对待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美国也采取了同样的立场,把该组织列入恐怖组织名单,巴基斯坦方面也配合行动。中国在联合国公开提出制裁请求,恰如棋局中看到对手落子后的有利空档,迅速出手,目标明确:统一国际行动,遏制恐怖活动。
若把中巴经济走廊看作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要枢纽,那么“俾路支解放武装”就像在航线上频繁作乱的“海盗”。从2018年卡拉奇总领馆遇袭,到2021年达苏水电站爆炸,中国人员与工程在巴基斯坦西南部多次遭到袭击,背后并非零星事件,而是长期存在的安全威胁。该组织打着“民族独立”的旗号,实际上是以暴力破坏沿线项目、阻挠中巴合作为目的,专门针对中国利益发动攻击。
展开剩余73%关于其背后势力,外界有各种指称和担忧——有人指出印度曾以灰色操作支持类似武装,借“代理人”策略牵制中巴合作,以便在地缘政治中获取优势。这样的指控在区域政治博弈中并不罕见,但也需要通过更多证据和国际协作予以查证与裁定。
过去几年里,这类武装在国际舞台上曾长期处于相对“隐身”状态,未被广泛制裁或明确谴责。美国先前态度曾显得不够明确,但到了今年(文中提及的时间点),美方将其列为恐怖组织,给了国际社会一个合力打击的窗口期。中国乘势在联合国发声,倡议全球共同采取行动,强调反恐应无差别、标准应统一、不能双重标准——也就是说,不能选择性地谴责或放任某些势力。
耿爽大使在联合国上的表态直截了当:反恐没有例外,打击标准应一视同仁,不允许一边打着“正义”或“民族”旗号,一边实施恐怖活动而逃避制裁。他的目的明确——保护在外中国公民和项目安全,同时促使国际反恐机制更有效公正。
当然,机遇里也含着风险。美巴关系回暖、美国在南亚的布局,未必完全与中国利益相契合。比如有观察者担忧,若巴基斯坦在某些港口或沿海设施上与美方开展更紧密的军事合作,可能对中巴已有的合作项目带来新的影响或摩擦。因此,中国在推动制裁与反恐合作的同时,也需警惕地缘政治的新变化,保持战略定力与敏感。
总体来看,中国此番在联合国的公开发声,既是反恐立场的表达,也是维护自身利益与地区稳定的主动举措。它传递的信号包含两层:一是反恐不能有缝隙,针对破坏中巴合作、威胁地区安全的组织应被清除;二是南亚事务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多边参与与公正标准,不能被单方面话语左右。
反恐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见效的事务,但通过在国际规则和话语场中争取主动,持续施压并推动各方配合,可以逐步把类似“俾路支解放武装”的组织边缘化、孤立化,减少其对地区和平与合作的破坏。
这次中国在联合国上的表态,不是为了“刷存在感”,而是表明一个立场:保护同胞安全、维护合作项目与地区稳定,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底线。要出手时就出手、要发声时就发声,不拖不让——这是面对复杂南亚局势时,中国选择的应对方式。让恐怖分子无处藏身,是对世界的承诺,也是对本国公民的负责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